“折得一枝杨柳,归来插向谁家。”这是宋.张炎《朝中措·清明时节》中的两句词。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。归去的途中,诗人随手折了一枝杨柳,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——浪流之人羁驻之旅,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?
用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,暗暗逗出。词人用笔举重若轻,不见着力,又那么自然,那么言浅意深、幽怨伤怀,用笔之巧,用意之妙,叫人拍案叫绝。
“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”再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“清明”节了。依依用《春光好》这个词牌,填一阕词与各位亲分享。

桃灼灼、柳青青。
近清明。
杜宇声声啼不住,寸心惊。
无根漂泊浮萍。
凭栏处、万片飞琼。
点点杨花如粉泪,洒湖亭。
——飘雪依依《春光好◆清明》
爱好诗词写作的友友也可以看下《诗词写作实用教程》会对你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。依依《春光好◆清明》赏读完了,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,欢迎留言互动。或留下你精彩的诗篇。

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,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清明时,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
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时间为每年公历4月5日。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
清明,在古代是备受人们重视,他们过清明节,除了扫墓外,还有游春、踏青、插柳、荡秋千等活动,这些都可以在唐诗宋词寻其踪迹。
本期依依再分享一首黄庭坚的七言律诗。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、感情的抒发,无不得力于对比。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,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,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。全诗如下:

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
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
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
——宋 黄庭坚《清明》
黄庭坚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。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

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”
清明时节,桃红李白,含笑盛开。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。
“笑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,描绘了清明节,桃花、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,与后句中的“愁”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春天到了,桃李绽放,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,然而诗人想到的却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长眠的人们,不禁愁绪万千。以乐景写哀情,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。
首联起笔写景,淡定散阔,别有境界;感情平抑内敛,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。

“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”
春雷滚滚,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;春雨充沛,滋润郊野旷原,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。
颔联对仗工整,“雷”对“雨”、“惊”对“足”、“天地”对“郊原”、“龙蛇”对“草木”、“蛰”、对“柔”,可见诗人练字功底深厚。
颔联紧承前文,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。春雷震响,天地惊动,蛰居的动物纷纷苏醒过来了。雨量充足,郊田原野的草木萌发柔嫩葱笼,一派勃勃生机。这是自然界的物态。它给人以希望,它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姿态。

“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”
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,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。
颈联同样对仗工整,“人”对“士”、“乞”对“甘”、“祭余”对“焚死”、“骄”对“不”、“妾妇”对“公侯”。
颈联运用典故,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,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,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颈联借助典故的对比,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,对高洁品行的坚守。

“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”
蓬蒿(hāo):杂草。丘,指坟墓。
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,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?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。
尾联以“知谁是”的反问,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,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、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。“满眼蓬蒿共一丘”以景结情,韵味无穷,发人深省!
相关推荐

2025-04-01 11:29:07

2025-04-01 08:53:15

2025-04-01 07:59:34

2025-04-01 03:23:01